何處是家園


2.21

農曆年假甫結束,就有報道引述某自命代表工人的建制政團建議政府將全港逾一千條行車天橋及近七百條行人天橋「規劃發展」成臨時房屋及藝術團體工作室,說相信在天橋底架設貨櫃作臨屋,條件會比劏房及「棺材房」好。搞studio的建議更獲某知名文化人附和支持。也許令人憤慨的事已然太多了,讀到這一條新聞,我竟然只有一個反應,就是忖度:他們是認真的麼?

無處為家者,有單身在職青年,也有窮苦的孤家寡人,公屋他們等不來,唐樓單位也是租不起,於是有業主想到乾脆把單位瓜分出租賺取暴利,有的甚至不理是否安全穩妥。人們搬進劏房棺材房,是不情不願無可奈何的選擇,偏偏有高官卻顛倒是非,把這些非人住所說成是有存在必要;然後再由建制政團出口,叫你們「不如去瞓天橋底」——更準確的是,先把真正「瞓天橋底」的露宿者們趕走,再將它們變成生意。年前藝團反對政府以「活化」為名趕絕工廈租戶,不知該政團當時是何取態?

我想起那時初到馬尼拉工作,當地朋友給我看一條名為「 Bat People: Your Bridge, Our Homes」的紀錄短片。「Bat People」所指的,是成千上萬來自農村的城市貧民,他們住在天橋底下僅用木板架設、在內只有小孩能夠站立的「住屋」,朝夕忍受車行的震動與噪音、日間的酷熱、空氣污染與惡劣的衛生條件,不見天日有如因伐林而被迫遷家求存的蝙蝠,因而得名,觀者心酸。當時政府也是以「規劃發展」為名,趕絕這群貧民到缺乏工作機會的郊外實行眼不見為淨,再容讓管理「安置區」的私人承辦商榨取他們僅餘的血汗錢。

對,香港不是菲律賓。無數量化指標教我們「比較」貧窮程度,但只知道,讓貧苦人家無處容身失去尊嚴的根源,到底是全天下都一樣的。

(編註:上周五本欄文稿因編輯誤取而出錯,謹此向作者及讀者致歉。)

發表留言